


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新药莱古比星临床试验志愿者招募进行中
乳腺癌骨转移治疗
骨转移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形式之一,约65%~75%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其中首发症状为骨转移者占到27%~50%。乳腺癌骨转移最常见的部位为脊柱、骶骨、骨盆和股骨近端,通常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疼痛,还可能引起病理性骨折、碱性磷酸酶升高、高钙血症等,病灶体积增大还可能造成神经压迫。单纯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约50%,远低于其他乳腺癌患者,而多脏器转移的患者生存率更低。
目前临床上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主要方案包括放疗、手术治疗、全身治疗和包括止痛等在内的对症治疗。如质子疗法等的放疗手段对于疼痛症状的缓解有良好的效果,但想要更加充分地控制全身症状、避免病情继续进展,全身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案。
如何在延长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生存期的同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症状,一直是相关药物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临床上对于靶向药物的研究十分火热,但并非所有患者都存在适合使用靶向药的突变类型,因此化疗药物的应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一款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化疗药物莱古比星在骨转移的治疗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国内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有望迎来全新治疗方案。
国内自主研发,泛癌种化疗新药莱古比星横空出世
注射用莱古比星是一种新型的蒽环类化疗药物,将6-马来酰亚胺基团(EMC)与四肽氨基酸基团(ALA-ALA-ASN-LEU)连接,并与多柔比星相偶联。
6-马来酰亚胺基团与血浆中白蛋白结合,能够形成稳定、无毒性的化合物,可以降低药物的心脏毒性及其对免疫系统造成的损伤,同时延长药物在患者体内的半衰期。
而通过连接6-马来酰亚胺基团与多柔比星的结构,当药物抵达肿瘤病灶时,受到肿瘤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所高度表达的天冬酰胺肽链内肽激活,释放活性物质多柔比星和Leu-多柔比星,从而引发肿瘤细胞免疫源性死亡,同时刺激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达到在抑制肿瘤生长的同时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双重效果。
由于这样的特点,与多柔比星相比,莱古比星对于正常细胞的伤害更小,造成的心脏毒性、过敏性、溶血性及血管与肌肉刺激性更小,安全性更高。
而在针对脑星星胶质母细胞瘤小鼠模型的研究中,采用莱古比星治疗,在有效药物等含量的情况下,莱古比星的疗效比多柔比星更强。
临床前研究:联合PD-1治疗,疗效更加显著
参考2019年发布的临床研究结果,多柔比星与PD-1联合应用,比其他联合用药方案的疗效更加显著,因此,研究者设计了莱古比星联合PD-1药物与多柔比星联合PD-1药物的疗效对比试验。
7倍完全缓解率
在小鼠模型中的研究结果显示,多柔比星+PD-1治疗的完全缓解率为12.5%,莱古比星+PD-1达到了87.5%。
也就是说,莱古比星联合治疗方案的完全缓解率达到了多柔比星的7倍!
有效抑制肿瘤的免疫逃逸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与非成熟的髓细胞髓样抑制细胞(MDSC)是两类能够抑制免疫细胞功能的免疫细胞。肿瘤细胞能够利用这些细胞对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效果,逃避免疫功能的杀伤。
研究中对比了采用多柔比星联合治疗与采用莱古比星联合治疗后的肿瘤部位浸润TAM及MDSC含量,结果显示,采用莱古比星联合治疗后小鼠肿瘤部位TAM与MDSC显著低于多柔比星。
这意味着,接受莱古比星联合PD-1治疗的小鼠的免疫系统对于癌细胞的杀伤能力更强,也更好地解释了莱古比星联合疗法获得更好疗效的原因。
缩小肿瘤体积的效果更明显
在缩小肿瘤体积方面,下图中为注射生理盐水(第一行)、仅使用莱古比星治疗(第二行)、仅使用PD-1治疗(第三行)和使用莱古比星联合PD-1治疗(第四行)后解剖小鼠获得的肝脏。浅红色为肿瘤病灶(原为肿瘤),深红色为正常肝脏组织。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对比四种治疗方案的肿瘤体积,接受莱古比星联合PD-1治疗的小鼠肿瘤病灶体积最小,即缩小肿瘤体积的效果最明显。
对骨转移效果更加显著
由肿瘤骨转移病灶中肿瘤细胞诱导产生的破骨细胞会大量表达Legumain酶,这种酶的表达水平与骨痛呈正相关,即破骨细胞越多、分泌的Legumain酶越多,患者的骨痛程度就会越严重。
而莱古比星具有杀伤破骨细胞与抑制感觉神经的作用效果,能够在控制患者全身病情的同时,对于局部骨转移病灶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有效减轻患者因肿瘤转移而导致的骨痛。
正因此,莱古比星是一类非常适合骨转移患者的化疗药物。对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来说,使用莱古比星治疗,有望在控制疾病的同时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痛苦。
我国自主研发的化学1类新药,临床研究开展中
在疗效方面,与多柔比星相比,莱古比星的疗效是突破性的。由于其在心脏和免疫系统等正常组织中均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因此造成的心脏毒性和免疫系统损伤更少、安全性更好。且其为泛癌种药物,针对多种实体瘤均有显著疗效,有望使更多患者受益。
目前,莱古比星已经被认定为化学1类新药,并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试验批准(2018L02645),允许进行临床试验。就在近期,莱古比星的Ⅰ期临床试验开始招募患者了!
入选标准:
1、年龄18~75周岁(含两端),性别不限;
2、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认的晚期恶性实体肿瘤患者,经标准治疗失败,或无标准治疗方案,或现阶段不适用标准治疗;
3、根据RECIST 1.1版,至少有一个可评估的肿瘤病灶;
4、ECOG体力评分0~1分;
5、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
6、有充分的器官功能(结合血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等数据进行评估)等。
2. 备注【癌种】申请方舟援助计划
患者咨询电话:400-666-7998
全球肿瘤医生网提醒患者:国内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包括cart细胞,树突细胞疫苗,NK细胞
TILs细胞,TCR t细胞治疗癌症疫苗等技术均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未获准在医院正式使用。国内患者可以参加正规临床试验,在医生的监管下使用,全球肿瘤医生网不推荐患者贸然尝试任何医疗机构和研发机构的收费治疗。
本网站新闻资讯、文章、研究数据、治疗案例均来自于国内外医学论文,所涉及到的新药、新技术有可能还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患者不能作为治疗疾病的依据。癌症治疗目前尚无治愈手段,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医院接受正规治疗或参加新药新技术临床试验。

-
-
肿瘤电场疗法——被FDA批准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等
目前电场疗法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以及恶性胸膜间皮瘤,并且在目前在六大实体肿瘤包括非小细胞肺癌 详细»
-
-
临床试验中心——每一个新药都是一份希望
提供癌症临床试验招募信息、抗肿瘤新药受试者招募信息。 详细»
-
-
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新药莱古比星临床试验志愿者招募进行中
近期,一款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化疗药物莱古比星在骨转移的治疗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国内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有望迎来全新治疗方案。 详细»
-
-
2020年NCCN乳腺癌化疗方案,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乳腺癌药物,乳腺癌用药,乳腺癌的治疗方案
根据不同的分期,ER/PR/HER2不同的表达情况,乳腺癌患者选择的治疗手段也不同。 详细»
-
-
化疗对老年乳腺癌身体活动能力有巨大影响
老年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高于年轻女性,几乎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一半,大多数乳腺癌死亡发生在65岁或以上。尽管如此,我们对乳腺癌 详细»
-
-
这类乳腺癌患者辅助化疗可延长生存期达10余年
化疗显著延长ER阴性局部复发乳腺癌患者的无癌生存期。随访10年时,70%的患者无癌生存,而未接受化疗的患者中仅有34%。ER阳性ILRR患者没有这种益处(58%vs 62%)。因此,对于ER阴性局部复发的乳腺癌患者来说,辅助化疗仍能显著获益。 详细»
-
-
早期乳腺癌化疗及治疗建议的演变
美国斯坦福大学Kurian等报告,对于淋巴结阴性/微转移和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其化疗比例和肿瘤医生的化疗推荐均随着时间推移 详细»
-
-
最新数据:化疗脑与炎症的关系
一项已发表的初步研究表示,血液中炎症在化疗脑中起着关键作用,该研究为科学家长期以来的坚持提供了证据。Michelle C博士表示这项研究很重要,因为它可能会为癌症患者鉴别炎症标志物提供新的方法,然后用药物治疗炎症或锻炼改善认知和其他症状。 详细»
-
-
乳腺癌化疗后的神经病变可持续多年
来自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报告显示,接受辅助化疗的早期乳腺癌(ESBC)患者会出现周围神经病变,这些症状甚至在完成治疗后数年内一 详细»
-
-
化疗药物总览——乳腺癌篇(下)
虽然如今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一时风头无二,不过成就癌症治疗史,至今其基石地位尚无法撼动的仍是细胞毒药物化疗,现在一起来看看 详细»